金明秀教授运用清热通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

  • 金明秀教授运用清热通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已关闭评论
  • A+
所属分类:论文赏析

金明秀教授运用清热通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

  齐庆1  金文杰2  于静1  高明利1

作者简介:齐庆,职称:主治医师;工作单位: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;通讯地址: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72号;邮政编码:110032;联系电话:18102456537;电子邮箱 :lnzyqiqing@163.com

1.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;2.辽宁中医药大学嘉禾医院

摘要:类风湿关节炎是慢性、全身性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。金明秀教授认为本病属“尪痹”范畴,以实证、热证居多,热毒瘀血常贯穿始终。金教授擅用祛湿药,并因湿热之邪的病位不同,因势利导。湿热之邪在上、在表,常用羌活、独活、防风等,治以祛风胜湿;湿热之邪在里,常用白术、苍术、黄连等,治以清热燥湿;湿热之邪在下,常用茯苓、薏苡仁、泽泻等,治以清热利湿。擅用一对药,土茯苓与绵萆薢,两药合用可达到祛风湿,利关节的效果。金教授遵循“先消肿、后止痛”为原则,擅用金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药,以去除热毒之邪。金教授在临证时擅用活血药,祛瘀通痹,常用药对有三棱配伍莪术、乳香配伍没药等,三棱与莪术配伍具有破血行气、消积止痛的作用,适用于关节变形、屈伸不利、有痰核硬结者;乳香与没药配伍具有活血化瘀、通络止痛的作用,适用于关节疼痛剧烈者。金教授还应用虫类药,攻毒散结,因虫类药性味燥烈攻钻之力极强,且用药的剂量宜小,药味不宜过多,1-2味即可。

关键词:类风湿关节炎;尪痹;清热通痹法;名医经验;

类风湿关节炎是以侵蚀性、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、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。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、血管翳的形成,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,最终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。类风湿在各民族、各年龄中皆可发病,成年后多发于中年女性,尤以25-50岁为本病的好发年龄,5-10年的致残率可高达60%。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[1]。早期诊断、早期治疗至关重要[2][3]

本病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常被描述为“痹证”、“历节”、“风湿”、 “鹤膝风”等,焦树德教授等确立的“尪痹”的诊断名称,现代中医多以该病名诊断[4]。中医认为是由于风、 寒、湿等邪气侵袭人体,引起气血运行不畅,痰浊血瘀,阻碍经络所致,以关节、肌肉、筋骨发生疼痛、僵硬、麻木、屈伸不利,甚或关节肿大、灼热、疼痛、变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变[5]

金明秀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,从事医疗工作40年,学验具丰,尤擅长治疗风湿性疾病。金教授认为本病以实证、热证居多,热毒瘀血常贯穿始终,治疗多以清热通痹之法,疗效显著。现将金教授的经验总结如下:

  1. 辨治心得

本病属于“尪痹”范畴,其典型症状为关节肿胀、疼痛,伴晨僵,中晚期患者常出现关节变形,甚至关节强直和掌指关节半脱位等表现,与古代医籍所载“历节病”等相类。《素问·痹论》篇指出:“痹之安生……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。”其影响较大,多位医家遵循此用祛风散寒除湿之法治疗本病。后来也有医家认为是由风寒湿之邪阻滞经络为外因,以先天禀赋不足为内因,故治以补肝脾肾、祛风通络,散寒除湿之法[6]

1.1 病因病机之见

金教授认为本病以实证、热证居多,热毒瘀血常贯穿始终,可从“热痹”论治,治以清热通痹之法。对于热邪致痹的认识古代也有一些记载,如《素问·四时刺逆从论》曰:“厥阴有余病阴痹,不足病生热痹”,首次提出热痹的病名。《症因脉治·热痹》曰:“热痹之症,肌肉热极,唇口干燥,筋骨痛不可按,体上如鼠走状”,又《普济本事方》曰:“风热成历节,常处,其痛处赤肿灼热,或浑身壮热”,描述了热痹的临床症状。《医学入门·痹证》曰:“热痹,或湿生热,或风寒郁热”,指出了热痹的病因病机。《温病条辨·中焦篇》曰:“湿聚热蒸,蕴于经络,寒战热炽,骨骱烦痛,舌质灰滞,面色萎黄,病名湿痹,宣痹汤主之”,提出了治疗热痹的方药。金教授认为,是由于体虚之人,营卫失调,卫外不固,风热之邪乘虚而入,滞留于筋骨关节肌肉之间,使气血失和,加之瘀血痹阻经络,不通则痛,从而关节肿胀疼痛而发病。

1.2临床应用之见

     湿为阴邪,湿性重浊黏滞,复与热邪,沉着于经络,营气不通,则出现疼痛且痛处多固定,肢体关节屈伸不利。故金教授擅用祛湿药,并且因湿热之邪的病位不同,因势利导。湿热之邪在上、在表,常用羌活、独活、防风等,治以祛风胜湿;湿热之邪在里,常用白术、苍术、黄连等,治以清热燥湿;湿热之邪在下,常用茯苓、薏苡仁、泽泻等,治以清热利湿[7]。金教授除上述方法之外,还擅用一对药,如土茯苓与绵萆薢,两药合用可达到祛风湿,利关节的效果。对于湿热之邪较为重者,土茯苓可用到50g。但要注意的是,金教授认为湿性黏滞,缠绵难愈,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,所以在清热祛湿的同时配以健脾之药,以健脾祛湿,运化功能正常,如党参、白术、山药、茯苓等[8]

     因湿邪重浊黏滞难化,复与热毒互结,病势更加缠绵难愈。故金教授认为其病理因素是湿、热、毒邪,病机关键在于湿热蕴毒,痹阻筋脉、骨节之间,留着不去,则出现关节红肿、发热,甚则其肿如脱。金教授遵循“先消肿、后止痛”为原则,擅用金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药,以去除热毒之邪[9][10]。但需要注意的是湿为阴邪,若用药过凉,则湿邪凝结难解,病必难除。故金教授方中虽以清热为主,但仍佐用温药[11]

  • 用药特色

2.1擅用活血药,祛瘀通痹

《医学心悟·痹》曰:“治疗痹者,散风为主,以除寒祛湿佐之,大抵参以补血之剂,所谓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也”。《医林改错》曰:“痹证有瘀血”。湿热痹阻日久,邪气阻滞,气血不畅,则血行瘀滞,气滞血瘀出现关节肌肉刺痛,痛处不移,肢体顽麻等表现。故金教授认为瘀血常贯穿疾病的始终,善用活血化瘀之药,因脉道得顺,则痹阻得通、通则不痛、尪痹得除[12]。常用药对有三棱配伍莪术、乳香配伍没药等,三棱与莪术配伍具有破血行气、消积止痛的作用,适用于关节变形、屈伸不利、有痰核硬结者;乳香与没药配伍具有活血化瘀、通络止痛的作用,适用于关节疼痛剧烈者。但需要注意活血药易伤正气、耗血等特性,临床上常配补气养血之药以防止正气的损伤。

2.2应用藤类药,通经活络

   《本草汇言》曰:“凡藤蔓之属,皆可通经入络。”藤类缠绕蔓延,犹如网格,纵横交错,无所不至,其形如络脉,具有走经脉、达关节的作用[7]。如《临证指南医案·痹》曰:“湿热入络而痹者,用舒通经脉之剂,使清阳流行为主。”金教授根据取象比类原则,对于四肢关节疼痛,辨证加用藤类药物以达到通经活络的作用。风邪较重者,选用青风藤、海风藤等以祛风通络,热邪较重者,选用忍冬藤、络石藤等以清热通络,血虚者选用鸡血藤以补血活血通络,失眠者选用夜交藤以安神通络。金教授还常用一些药对,如络石藤配伍伸筋草,具有清热消肿、通络止痛的作用,适用于关节红肿、触之灼热等表现的热痹者。忍冬藤配伍金银花,具有清热解毒、消肿通络的作用,适用于热毒之邪较重而出现关节红、肿、热、痛的活动期。在辨证应用中适量运用藤类药不仅祛风除湿通络,而且出现一般药物不可取代的效果。但也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,如使用青风藤之前,必须要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等。

2.3应用虫类药,攻毒散结

   《临证指南医案》曰:“风湿客于经络,且数十年之久,岂区区汤散可效”,“邪留经络, 须以搜剔动药”,“借虫蚁搜剔以攻通邪结”[13]。类风湿关节炎日久,邪气伤络,津凝成痰,血滞成瘀,痰瘀互结,痹阻经脉、停留于关节、肌肉之间,病结不去,其痹愈加缠绵难愈,用草木药石之品祛风散寒、清热除湿多不能效,必用虫类药物搜剔经络,直达病所[14]。金教授认为,虫类药虽为血肉有情之品,但体阴而用阳,具有无微不入,无坚不破,动跃攻冲等特性,可以深入经络,借俾飞者升,走者降。临床上常用的虫类药有地龙、僵蚕、土鳖虫、蜈蚣、水蛭等。但虫类药辛散走窜,易耗伤正气,故体质虚弱或正气亏虚者应慎用[15],而在应用虫类要是要注意的是因虫类药性味燥烈攻钻之力极强,且用药的剂量宜小,药味不宜过多,1-2味即可。

3 结语

   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侵蚀性、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、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。中医认为风寒湿之邪阻滞经络为外因,以先天禀赋不足为内因,故治以祛风通络,散寒除湿、补肝脾肾之法。然而在活动期以实证、热证居多,热毒瘀血也常贯穿始终,可从“热痹”论治,治以清热通痹之法。

参考文献:

[1]Barrett EM, Symmons  DPM, Scott DGL. Employment attrition in a communinity based inception cohor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[J].Br J Rheumatol.1996,35(suppl):235.

[2]中华医学会. 临床诊疗指南-风湿病分册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.2011, 1-10

[3]陈灏珠、钟南山、陆再英. 内科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3,808-814.

[4]焦树德.杜甫云.尪痹的辨证论治[J].中医杂志.1992,33(3):11-13.

[5] 王承德、沈丕安、胡荫奇. 实用中医风湿病学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9,413-422 [6]刘芳、罗星、向茗等. 刘祖贻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[J]. 上海中医药杂志, 2014, 48(4): 1-4

[7]姜兆荣、于静、金明秀. 金明秀教授治疗风湿病的用药规律[J]. 风湿病与关节炎,2015,4(3):34-39

[8]姜泉、冯兴华、王承德等. 清热活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1例临床观察[J]. 中医杂志, 2012, 53(6): 488-491

[9]于静、高明利、姜兆荣等. 金明秀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思路探析[J]. 风湿病与关节炎,2014,3(3):51-55.

[10]李瑞奇、白明、苗明三. 清热药的特点及现代研究[J]. 中医学报, 2013, 28(182): 1003-1005

[11]朱明敏. 孙维峰教授治疗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经验拾萃[J]. 中国中医急症, 2014, 23(11): 2032-2033

[12]姜兆荣、于静、金明秀. 金明秀教授从“燥毒瘀血津枯”辨治干燥综合征的经验[J]. 时珍国医国药,2015,26(3):716-717

[13]朱良春. 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1:209-239

[14]朱良春等. 朱良春医集[M]. 长沙:中南大学出版社,2006:438

[15]陈雷鸣、包洁、谢志军等. 运用虫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研究[J]. 中华中医药学刊,2014,32(3):593-5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