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金明秀(1950- ),男,朝鲜族,中共党员。主任医师、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导师、全国名老中医。1975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,曾历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、书记、副院长、院长等职。并兼任辽宁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辽宁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辽宁省康复医学会第二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辽宁省中医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会员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专家顾问委员等职务。 金明秀教授先后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5项,主持沈阳市科委课题1项。并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,出版著作两部(《黄帝内经要览》、《中医药古文直解》)。获辽宁省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。多次被辽宁中医学院党委和沈阳市科教工委乃至中共沈阳市委评为“优秀党务工作者”,曾获“沈阳市主人翁楷模”、“辽宁省企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”、“全国卫生文化科技‘三下乡’活动先进个人”、“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”光荣称号。 学术思想 全国名老中医金明秀教授1950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,在大学期间,熟读中医四大经典及各种医学理论著作,并跟随名老中医学习多年,工作后将各家思想融会贯通,从医四十载,在临床上治疗痹病病人甚众,每获奇效,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痹病的临床经验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。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,经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摸索和积累,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认识,金教授认为:痹病是由于先天肾气不足,或后天失于调养,肝肾精血亏虚,复感风寒湿热等外邪,痹阻经络,气血运行不畅,不通则痛而致。金教授认为,寒凝血瘀,热邪煎熬津液可以导致血瘀,阴亏脉道不充,血行缓慢可以致瘀,所以血瘀存在于痹病的整个发病过程。此外,根据清代名医叶天士的“久病入络,久痛入络”的理论,结合长期的痹病诊治工作实践,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,提出“养血、活血”法治疗痹病的理论观点,治疗风湿病患者,每每收到很好疗效,得到了患者的信任与好评。 技术专长,临床经验 从医四十余年,采用纯中医中药,治疗风湿免疫系统疾病,尤其擅长治疗风湿、类风湿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痛风性关节炎、干燥综合征等疾病。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临床积累,对风湿病的中医治疗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案。金教授善于把握总体观念的原则,观患者脉证,知犯何逆,随症治之。总结临床经验如下: 1善于应用藤类药 久病入络者,选用藤类药祛风止痛,疏通经络。如海风藤祛络中之风,善治游走性关节痛;络石藤散络中之寒;丝瓜络除络中之湿;忍冬藤清络中之热;天仙藤化络中之瘀,痹痛兼水肿者用之最宜;鸡血藤养络中之血;雷公藤治关节滑膜炎,尪痹之痛最需;青风藤治关节肿大,镇痛之功显著……,诸藤性味不同,功用各异,同中有异,异中有同,临床中需要细心探索,才能体会诸药运用之奥妙。 2虫药有毒,良医善用,用其药性,避其毒性 久病顽痹,病邪深人经髓,缠绵不愈,不投虫蚁疏泄、搜剔络道之品,难以奏效。但虫类药有毒,应从小剂量开始,逐渐递增,中病即止。 3 药用引经,直达病所 引经药的使用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。上肢寒证宜桂枝、姜黄、羌活;热证用忍冬藤、桑枝、天仙藤;下肢多造防已、牛膝、独活、木瓜;腰背痛常用续断、桑寄生。使用该类药能引诸药达于病所,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。 4擅用祛湿药 金明秀教授在治疗着痹病人时一般引用叶薛二氏治疗湿邪之法:湿邪郁于上焦表证,治用芳香疏理法,选藿香、香薷之微温配以牛蒡子、薄荷之辛凉。湿滞中焦,治用辛开化湿法,选杏仁、豆蔻仁、草果之辛开,伍以滑石之性寒。湿滞下焦治以淡渗利湿法,药用猪苓、茯苓、萆薢之甘淡,配以杏仁、大豆黄卷之苦辛微温等。